于梅君
主笔、视频制作:于梅君
最近在广东佛山,一种名为“基孔肯雅热”的疾病引发广泛关注,它是通过“花斑蚊”叮咬传播的。这种花蚊子攻击力强悍,不仅叮咬后让人奇痒难忍,更可能携带诸多致命病毒,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真面目。
从东南亚偷渡全球的“入侵王者”
“嗡——”一只黑白花纹的蚊子突然停在手臂上,你挥手拍去,却只抓到一团空气。这种被称为“花斑蚊”的生物,学名“白纹伊蚊”,通体黑白分明,胸背部有一条白色纵纹,触须和足部带有白环,因攻击力强、昼夜出没,被民间称为“亚洲虎蚊”。它不仅叮咬后让人奇痒难忍,更可能携带致命病毒。
花斑蚊原产于东南亚,自20世纪起随全球贸易扩散,如今已入侵70多个国家,被列为“世界100种最严重的入侵物种之一”。在中国,它最早于上世纪80年代出现在广东和云南,推测与东南亚的木材、热带水果贸易有关。
1985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次发现花斑蚊。当时,当地与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边境贸易频繁,大量进口木材中,可能携带了花斑蚊的卵或幼虫。据林业部门统计,1985年—1990年期间,从东南亚进口的木材中,约15%的木材包装箱内,发现了花斑蚊的虫卵。
1986年,广东湛江出现花斑蚊。湛江是重要的热带水果进口港口,每年从东南亚进口大量的香蕉、芒果等水果。运输过程中,部分水果表面或包装材料,可能附着花斑蚊的成虫或虫卵。
海关检疫数据显示,1986年进口水果中,约8%批次发现了花斑蚊相关迹象。短短几十年间,它的足迹从南方蔓延至东北,成为国内蚊虫界的“顶流刺客”。
昼夜攻击的“吸血狂魔”
与普通蚊子不同,花斑蚊具有三大“恐怖特性”:一是能昼夜攻击,常见的库蚊主要在夜间活动,尤其是黄昏和黎明时分,按蚊也多在夜间出没,而花斑蚊则不受时间限制,白天黑夜均可叮人,且白天叮咬频率较高,甚至隔着薄衣服也能下嘴。
据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的实验观察,在光照强度为100—500勒克斯(相当于室内自然光)的环境下,花斑蚊每小时的叮咬频率是普通蚊子的4.2倍。花斑蚊的活动高峰出现在上午9—11点和下午4—6点,这两个时段叮咬事件占全天的60%。
二是产卵高效,雌蚊每次产卵超100个,且卵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数月。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表明,花斑蚊的卵在干燥状态下,即使经过6个月,仍有68%的卵能够孵化成幼虫。在适宜的温度(25℃—30℃)和湿度(70%—80%)条件下,卵的孵化率可高达95%。
三是适应力极强,从污水到纯净水,从花盆到废弃轮胎,花斑蚊只要有积水就能繁殖。实验室数据显示,花斑蚊幼虫在含盐量0.5%—1%的水中仍能正常生长,而普通蚊子幼虫在含盐量超过0.3%的水中就难以存活。
库蚊和按蚊叮咬部位较为随机,多在暴露的皮肤上;花斑蚊则更倾向于叮咬人体的关节部位,如手腕、脚踝、膝盖等。一项对500名被花斑蚊叮咬患者的调查显示,75%的患者手腕被叮咬,60%的患者脚踝被叮咬,45%的患者膝盖被叮咬。这可能与这些部位血管丰富、温度较高有关。
库蚊主要传播乙脑等疾病,据统计,每年因库蚊传播乙脑的病例,约占蚊媒传染病病例的10%;按蚊是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全球每年因按蚊传播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40万;花斑蚊则可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等多种疾病,近年来,由花斑蚊传播的疾病病例呈上升趋势。
基孔肯雅热:被蚊子“注射”的剧痛
最近在广东佛山多发的输入性疾病“基孔肯雅热”,其名字源于非洲坦桑尼亚的土语“基孔肯亚”,意为“弯腰行走的人”——患者因关节剧痛无法直立。
佛山乐从镇的陈先生一家,7月10日同时出现发热、关节痛症状。经检测,三人均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回忆被叮咬经历,陈先生说:“那天在阳台收衣服,几分钟就被叮了五六个包,没想到花蚊子这么厉害!”这种病毒是如何入侵人体的?
潜伏期:被带毒花斑蚊叮咬后,病毒在体内潜伏1—12天,通常3—7天发病。据疾控部门统计,潜伏期为3天的患者占比最高,达到45%;潜伏期为4—5天的患者占比30%;潜伏期为1—2天和6—12天的患者,分别占比10%和15%。
急性期:突发高热(可达39℃),伴随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痛,小关节(如手指、脚趾)肿胀发红,皮肤出现斑丘疹。有患者描述,关节痛的感觉,就像被无数根针同时扎刺,连手指轻轻弯曲都会引发剧痛。
慢性期:约30%患者关节痛持续数周至数月,个别病例出现脑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雌蚊的吸血口器0.4毫米长,足以刺破皮肤而不被你察觉——这就是它在城市自由传播病毒的武器。当一只雌蚊叮咬感染者后,其唾液便成为病毒载体。当它再次叮咬新目标时,只需一点唾液,病毒即开始在新宿主体内潜伏繁殖。
病毒蛰伏1-12天后,感染者常突发高热至39℃以上,伴随剧烈关节疼痛,痛感可长达数周。更令人忧心的是,约30%感染者会经历三个月以上的慢性关节痛。
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有两个显著不同点:潜伏期更短,传播速度比登革热快两到三倍;症状方面,虽然都有发热和皮疹,但基孔肯雅热患者的小关节疼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可能更长。
防病三招: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
基孔肯雅热的多数患者为轻症,大约一周可治愈,重症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介绍,“基孔肯雅病毒是1952年在坦桑尼亚发现的,我国曾有输入病例,一般症状不重,病死率小于1/1000,危害相对较小。它不会在人和人之间直接传染,而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疾控部门指出,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是做好三件事: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
灭成蚊:在家可使用电蚊香、灭蚊片、灭蚊喷雾罐等家用灭蚊药物。
清积水:清除花斑蚊产卵的地方,它们拥有极强的环境适应力,只需一个瓶盖大小水源就能繁衍后代。花斑蚊依靠在各类小型积水容器中产卵繁殖,家庭内常见的孳生地包括水生植物(如万年青、富贵竹、绿萝等)的栽培容器、花盆底部的托盘、屋顶积水容器等。当我们清理阳台上的一盆积水时,或许就切断了一条潜在的病毒传播链。
防叮咬:家庭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在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避蚊胺(DEET)等有效驱蚊剂。
“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孳生,没有蚊虫就没有基孔肯雅热”,这句话道破了防控的核心关键——清除蚊虫繁殖的温床。
此外,收快递时也要小心藏匿的“偷渡客”。花斑蚊擅长潜伏在运输容器中远距离迁徙。
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痛或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特别是近期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者有明确蚊虫叮咬史的人,应主动向医生说明。早期诊断治疗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防止病毒通过蚊子传播给家人或邻居。
基孔肯雅热并非个例。近年来,登革热、寨卡病毒等蚊媒疾病在全球多地暴发。世界卫生组织警告:气候变化、城市化加速,让蚊虫栖息地扩大,人类与蚊媒疾病的“战争”将长期持续。
7月21日,广东省疾控中心发出《致市民朋友的倡议书》,呼吁广大市民“人人齐动手,积极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整洁环境、防蚊灭蚊”。疾控专家特别提醒,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市民无需恐慌。关键在于全民参与,将防蚊措施融入日常生活。
知多一点
“蚊子工厂”能让毒蚊子断子绝孙吗
全球最大的蚊子工厂日前在巴西巴拉那州库里蒂巴健康科技园建成。工厂每周能生产1亿枚蚊卵。巴西希望该工厂能为防止登革热等蚊媒疾病的传播,找到一条有效的生物防治途径。
蚊子工厂专门生产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埃及伊蚊。埃及伊蚊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病和寨卡病毒等蚊媒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近年研究表明,沃尔巴克氏菌在埃及伊蚊体内,可阻止上述蚊媒疾病病毒的繁殖,同时使携带这种细菌的蚊子,比未携带的蚊子具有繁殖优势。
蚊子工厂生产的带菌埃及伊蚊释放到自然环境后,将与野生埃及伊蚊种群交配,繁殖产生携带细菌的后代。随着带菌埃及伊蚊占比不断扩大,登革热、基孔肯雅病、寨卡病毒传播给人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无独有偶,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峡石村,也有一群“专业放蚊子”的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登革热。
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奚志勇教授团队的“以蚊灭蚊”方案,已在广州城区多个地点开始试点。
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绝育雄蚊,普通雌蚊与其交配后产下的卵都会死亡,导致区域内蚊虫种群密度降低,“登革热”“寨卡”等蚊媒病的传播便得到控制。这就是“以蚊灭蚊”的原理。
在广州黄埔区,藏着一座“蚊子工厂”,雄蚊生产量达到每周1000万只。
蚊子工厂成功创建了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白纹伊蚊人工转染品系。经过精细的雌雄分离流程,筛选出了雄蚊,当这些雄蚊与野外的白纹伊蚊雌蚊进行交配后,雌蚊所产的卵将无法成功孵化,进而无法发育成为成蚊。因此将这些雄蚊命名为“益蚊”。
由于雄蚊不叮人、不吸血,因此可以通过长期投放“益蚊”,来大大降低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有效防控登革热的传播。
研究团队在广州市南沙区开展试点,经过2—3年的持续释放,每年野生蚊种的数量平均减少83%—94%。未来,团队希望研发出绝育蚊卵商品,市民买回家中就能使用。
下一篇:没有了